查看原文
其他

18张图,读懂全球供应链之变 | 峰瑞研究所

沈颖 峰瑞资本
2024-12-01

作为将五洲四海的供给与需求都联系起来的巨大网络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变化,一直是各界瞩目的焦点话题。它关系到不同经济体的竞争与起落,也深刻地影响出海企业的战略布局与发展前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遥遥领先。不过,中美竞争局部冲突等多种因素交织,也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带来很多波动。
我们很好奇,全球供应链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对于那些“生于中国,面向全球”的企业来说,如何寻找机遇,又如何面对挑战
基于此,我们研读了与全球供应链相关的数据与报告,希望能梳理出大概的脉络。主要观点如下:
  •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并非完全脱钩,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需要更多国家的协同与配合
  • 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底层逻辑,并非完全基于经济学的原理,而是基于中美竞争态势下的大国博弈
  • 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正从曾经的“All-in中国”转变为“中国+N”。
  • 近岸外包”与“友岸外包”,正在推动东欧和墨西哥等国家与区域的贸易增长。在亚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呈多元化趋势,新的热点区域不断涌现。
  • 即便中美之间在供应链上的直接联系有所减少,但中国与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供应链联系却在增加。可以理解为,中国正在更多地通过第三国与美国产生贸易往来。
  • 供应链重构正在增加全球贸易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上升不仅会转化为消费端的通胀,也可能转化为企业端的亏损。
  • 出海企业而言,拥抱出海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丢掉中国市场

如果你对出海与全球化方向感兴趣或者正在相关创业,欢迎联系本文作者峰瑞资本副总裁沈颖(shenying@freesvc.com)联系。

此外,这篇里的主要观点和我们在播客节目《高能量》里所探讨的内容相互呼应,欢迎移步欢迎移步小宇宙APP / Apple Podcasts(苹果播客) / 喜马拉雅APP,搜索并订阅「高能量」收听。
互动福利
你如何看待全球供应链的变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随机挑选5位读者,分别送出马克·莱文森的《全球化简史》一书。

/ 01 / 
 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长什么样?

经济学家Richard Baldwin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中国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35%),份额大致为美国的三倍,日本的六倍,德国的九倍。在产值占全球3%以上的六个国家中,老牌工业国家有三个,即美国、日本、德国,其余三个,中国、印度、韩国均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与此同时,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排名中,中国占全球的29%,约为美国的1.5倍,日本的四倍,德国的六倍。不论是从绝对产值还是附加值来看,中国的制造业还是遥遥领先的
/ 02 / 
 “全球制造业之王”的更迭

Richard Baldwin教授的研究追溯到了1995年。当时,中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制造实力相当。1998年,中国超越了德国,2005年中国超越了日本,2008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此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增加了两倍,而美国的份额则下降了约3%。
上一次“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易主,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中国超越美国则只用了短短15-20年的时间。
/ 03 / 
中国制造业增速趋缓,美国推动供应链与中国脱钩

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份额超过了其他全球前十名主要制造国的总和。不过,中国制造业的增速已经放缓,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在1/3上下浮动。
值得一提的一个大背景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以来,美国推动供应链与中国脱钩,全球进入了供应链重塑的时代。
/ 04 / 
不断加码的关税征收

为了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美国采取了多重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尤其是对于电动车、半导体、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等产品,税率为7.5%到25%不等。
最新的情况是,2024年9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将落实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实施惩罚性关税,其中对电动车加征100%关税(涨幅75%),对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加征50%关税(涨幅25%),对部分医疗器械加征50%关税(涨幅50%)。
/ 05 / 
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从曾经的“All-in中国”,到“中国+N”

受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众多美国企业开始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特别是印度、东南亚、中东欧地区,来分散风险,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苹果公司为例。一直以来,苹果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2023年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约苹果 95% 的产品仍然在中国生产、制造组装。”
变化正在发生。
依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印度2023 年组装了约 14% 的 iPhone。JP Morgan分析师,以及印度商务和工业部长 Piyush Goyal 都曾提到,苹果公司的目标是2025年在印度生产 25% 的 iPhone
正如苹果公司在印度等地加大布局,当供应链开始部分从中国迁出,东南亚是主要受益的地区之一。目前,越南是企业“中国+N”战略下的首选迁徙地;马来西亚成为东盟地区半导体行业的新兴重镇;大量智能手机和药品供应链,则向印度转移。
/ 06 / 
亚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FDI)分散化,印证“中国+N”趋势

金融时报的数据显示,自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领域获得的绿地FDI实际上一直在下降
与此同时,在亚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呈多元化趋势,新的热点区域不断涌现。依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2010-2014年,投向亚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绿地投资中,27.7%都投向了中国,彼时的中国是亚太供应链的绝对中心。但到202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4.9%。反观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家,它们吸收的绿地投资从原来的33.7%跃升到了56.7%,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印度,从10%升至21%。这些投资将有机会转化成制造能力和贸易能力。
/ 07 / 
近岸外包,正在推动东欧和墨西哥的贸易增长

援引《经济学人》杂志于2024年9月21日发布的文章《近岸外包“正在将东欧变成新的中国”》,美国和欧盟正限制从中国的进口,欧美公司纷纷开始转变策略,将生产链转移至“近岸”和“友岸”。近岸外包能够缩短供应链长度,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地缘政治风险。
比如,美国将墨西哥作为重要的近岸外包基地。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墨西哥开始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对象。与此同时,中东欧正在成为欧洲国家重要的近岸外包基地,未来预计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
/ 08 / 
美国力推的“制造业回流”,成效如何?

奥巴马时代起,美国历届政府都把制造业回归作为其经济政策的关键部分。从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复,到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归,再到拜登政府的一系列制造业复兴政策,都服务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目标。
然而,多种迹象表明,美国力推的"制造业回流",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
先看就业。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美国制造业领域的岗位雇佣一直呈下降趋势;2008年之后,美国开始重视制造业的回归,制造业就业实现小幅回升2022年一系列新法案推出后,制造业就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是与2002年相比,美国在过去20多年里,流失了二三百万个制造业岗位
再看投资。与就业情况类似,每一次新的法案出台之后,都会带动一波投资的增长。不过,当这些法案的效应慢慢减弱之后,相关投资又会回落。以2022年8月9日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为例。法案通过后,催生了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行业的建筑分项投资的高速增长,增速一度超过200%。不过,2024年之后,相关投资开始放缓

依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4月,全美各地宣布了超过80个半导体相关的新项目,吸引了共计4470亿美元的投资,投资计划主要用于新芯片制造厂和封装设施的建设,以及现有制造厂和封装设施的扩建。
不过,这些投资的进展和结果还有待观望。因为过往有些投资遇到了进度滞后无限期停摆的挑战。以台积电为例。公开报道显示,自2020年5月首次宣布赴美设厂以来,台积电累计宣布投资额达650亿美元(约为台积电三年的净利润)。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外方直接投资项目。4年过去了,直到2024年9月上旬,台积电亚利桑那厂才开始小批量试生产
/ 09 / 
中美之间的供应链联系在减弱,但中国是可以被绕开的吗?

牛津经济研究所于2024年1月发布的份报告,统计了中国占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间产品进口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所占的比例,从2018年18.5%下降到了2022年14.1%2023年上半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下降到了11.4%。除美国外,日本从中国进口所占的比例也呈小幅下降趋势。
然而,其他主要经济体所进口的中间产品中,来自中国的比例都在上升。在发达经济体中,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最为明显。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占巴西中间产品进口的比例,从22.2%上升到26.4%。一定程度上,这说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得到了维持
/ 10 / 
中国的供应链,正在通过第三国和美国相联系

中国以外,美国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国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越南。在这五个国家中,除日本外,中国在其进口市场中的份额都在增加,而且是其第一或第二大进口伙伴。
这说明,美国只是降低了对中国的直接依赖,中美之间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在保持连接——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向其他地区的转口贸易,或者在这些地区再组装后,把产品销往美国市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正在增加对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的直接投资,把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这些国家。这样将有助于中国维持在美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最终份额。
以被誉为“世界工厂”潜在继承者的印度为例,印度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依据智库全球贸易研究计划(GTRI)发布的数据,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时隔两年,中国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或许出人意料的是,作为全球知名的仿制药生产大国,印度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化学品和药品。同样来自GTRI的数据显示,仅在 2022 年,印度的化学品和药品进口总额为 769.4 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了26.8%。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有种说法是,全球药品供应链的真正上游,不是印度,而是中国
从这个角度看,全球供应链只是变得更为复杂了,中间节点增加了,而非大幅脱钩
/ 11 / 
中国供应链出海进行时
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连续11年位于全球前三,其中20222023年全球第二。经过多年积累,中国企业在全球的供应链投资可谓遍地开花,其中主要的制造业投资目的地包括印尼哥伦比亚匈牙利德国马来西亚
美国曾经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现在美国已经跌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前十。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2023年9月的报告,自2017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FDI持续放缓,具体而言,中国对美国的年度投资额从2016年460亿美元锐减至2022年不足50亿美元
/ 12 / 
中国对外投资新趋势:绿地投资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企业宣布的海外投资总额正在增加2022年已经高达1631亿美元
中国公司正在将目光从美国转向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市场。
这一趋势在中国的优势行业中尤为明显,如电动汽车制造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工厂,以自己的品牌或子公司进行运营,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控生产链,并确保技术和质量标准与国内市场保持一致。
小结与思考
1. 当前,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底层逻辑,并非完全基于经济学的原理,而是基于中美竞争态势下的大国博弈
2. 由于地缘政治等原因,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并非完全脱钩,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需要更多国家的协同与配合
3. 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全球化,不仅是市场的全球化,更加是供应链的全球化。
4.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即便中国与美国的供应链直接联系在减少,但是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们的供应链联系在增加。中美供应链正更多通过第三国互相关联。中美脱钩在供应链领域是不大可能实现的。
5. 生于中国的出海企业而言,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意味着:
  • 之前企业也许只要在长珠三角周围管理供应链就可以,现在供应链的复杂度提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供应链重构正在增加全球的贸易成本,最终的成本不仅会转化为消费端的通胀,也可能转化为企业端的亏损
  • 仅有供应链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将供应链能力转化为品牌价值,变成在全球的竞争力。
  • 积极考察海外供应链,但需要慎重决策,尤其需要对政策敏感。
  • 拥抱出海,并不意味着丢掉中国市场,因为强供应链基础+新科技+大市场,往往意味着最高的产品迭代效率。
就像在开头提到的,这篇里的主要观点和我们在播客节目《高能量》里所探讨的内容相互呼应,欢迎移步欢迎移步小宇宙APP / Apple Podcasts(苹果播客) / 喜马拉雅APP,搜索并订阅「高能量」收听。

互动福利
你如何看待全球供应链的变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随机挑选5位读者,分别送出马克·莱文森的《全球化简史》一书。
▲ 全球化都放缓了,为什么出海还是必选项?| 李丰专栏

▲ “不是出海,是新全球化”:这里有近20家企业的思考和实践
▲‍ 出海创业新打法:从“空军”向“海军陆战队” | 峰瑞研究所
▲ 减重的真相,以及创新机会 | 峰瑞报告

▲ 具身智能 vs. 运动科技:一个让机器像人,一个把人变成机器?| 峰瑞报告

▲ 对话清华教授陈文光:如果大模型不再拼“大”?

▲ 连Siri都熬了14年,语音智能难在哪,AI硬件为什么突然火了?| 对话声智科技陈孝良

星标峰瑞资本微信公众号
一手商业思考及时送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峰瑞资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